《知否》盛纮和長柏的官位,分別升了多少級?這幾個顏色說明一切

小九 2023/03/27 檢舉 我要評論

盛纮最初在揚州任職時,是地方通判,雖然上邊有知州壓著盛纮,但盛纮那時的職責是監督知州的,地位很高。

通判是皇帝下派到地方的官員,屬于六品。

所以盛纮在揚州時穿的是「深綠色」官服。

袁文純拜托揚州官,幫忙尋找顧廷燁的時候,站在邊緣的兩位官員,

穿的也是綠色官服,但卻是淺綠色,屬于七品官服。

可以看出,「綠色」在官服中的地位屬于中下等。算上綠色,官服的顏色按等級分為「紫、緋、綠」三色。

到了唐朝,官服顏色與職位等級的劃分,越來越完善。

盛纮初到京城做官,當的是「承直郎」。

雖然依然是六品,著「深綠色」官服,

但京官的六品,和地方官的六品,差距還是很大的。

不久后,盛纮就成功換上了五品的「紅色官服」。

在14集,盛纮被扣留宮中時,穿的就是「紅袍」。

以盛纮的出身和資歷,能做到五品京官,實屬不易啊,背后少不了盛纮自己的努力,和盛老太太的細心謀劃。

原著中的盛纮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這輩子能混到個三品榮休,就算不錯了,但長柏卻能走的更遠。」,那長柏的如何走的更遠的呢?

長柏四歲啟蒙,不僅聰慧,還很刻苦,首次科考就中了一甲進士,之后進了「禮部」任職。第一次宮變時,長柏和盛纮在宮中準備太子的冊封禮,當時長柏穿的是深綠色官服,說明長柏是禮部的六品官員。

曼娘行刺顧二的事,鬧得京城沸沸揚揚,顧廷燁被齊衡彈劾的時候,

長柏還沒有出現在殿上。一直到顧廷燁被太后打,長柏才升官,換上了紅袍,和父親盛纮站到一起。

王家進京,正是長柏隨行巡鹽之后,有爭氣的兒子,和出息的女婿,加上盛纮本身的能力,盛纮很快就升到了四品,而且還是要職,這可把康姨夫眼饞壞了!盛纮離他的「三品」終極目標,已經很近了,相信不久后,就能脫下紅袍,穿上紫袍啦!

悄悄說一句,纮郎還是謙虛了,原著里的盛纮,最后可是「二品榮休」哦!

長柏被委派巡查鹽務前,時任太常寺少卿,劇中沒有對于「少卿」一職的具體描述,但歷史上的「太常寺少卿」屬于四品,這和「紅色官服」也是符合的。長柏巡完鹽務,到后期替顧二鳴冤,也一直都是紅袍。

長柏的晉升之路,可比盛纮快多了。

這麼有出息的孩子,少見啊!

不然,王家也不能在長柏要「辭官」時,露出那麼失望的表情,估計當時沒人會愿意犧牲長柏,來換康姨媽。即使是王老太太,也要細細衡量下。

原著中,長柏最后「四入內閣中書,三拜宰相」,確實比盛纮走的更遠,而且配享太廟。那配享太廟的好處都有啥呢?

《知否》王若弗的哥哥明明很菜,為何一出場就能穿最高等級的紫色官服呢?

王家之所以功名顯赫,全都是因為出了一位配享太廟的老太師,配享太廟意味著死后可以和皇室宗親,乃至歷朝皇帝,一起供奉。盛老太太也是因為王家的門生遍布天下,盛纮的仕途很有幫助,才向王家提親。這麼厲害的家族,為啥一直到后期才出現呢?

想當初,王老太師在世時,門庭興盛,做官時還收到過七八件「萬民傘」,最后在任上去世。老太師很懂為官之道,卻不明白如何教養子女,膝下的三個孩子,只有最小的王若弗在叔叔家長大,所以和王家的做派完全不一樣,也因此成了混的最好的那一個。

因為「配享太廟」,所以王老太太有誥命在身,而王舅舅,縱然再才能不濟,外放了好多年,如今也靠著父親的地位,成了身穿「紫色官服」的高官。

用盛纮的話說,假如王舅舅再努力刻苦些,王家早就在京城立足,成為名門望族了,也不至于在老太師死后,就門庭冷落。

其實,這京城還不如不回,王家因為康姨媽的死,選擇站到太后一派,也因此王舅舅得了個流放的「好結局」。

看來子女的教育,和家族的興盛真的息息相關啊!

齊衡第二次中榜后,憑借著小公爺的身份進了諫院。

初入朝堂時,齊衡身著綠袍,時任六品諫院「侍御史」。

齊衡是貴族圈里難得的有才之人。其他貴族子弟,只想等著蔭封,可齊衡卻一心科考。

按理說以齊衡的才學,加上齊國公從中運作,在朝中的仕途,應該一帆風順才對,可齊衡卻在六品和五品間,反復橫跳。

齊衡進了諫院后,負責的第一件差事,就是清查「逆王案」。

齊衡也因查案,升官成了諫議大夫,穿上了「紅袍」。

到侯府抓人時,可謂是威風凜凜啊。

好不容易升官沒過幾集,就以諫院的身份,請求新帝罷免「禹州」來的心腹。

雖然是被太后洗了腦,但齊衡不明是非,公然和新帝對著干的行為,實在不明智。

齊衡和王舅舅一樣,都當了太后的出頭鳥。

不同的是,齊衡比王舅舅善良正直,聰明一些,還有家里做靠山。

齊家才不至于和王家一樣落敗。

大結局時,齊衡領了皇命,去西南巡「茶稅」,想來回京復命之后,也能重新穿回「紅色」官服吧!

《知否》的英國公家到底在貴族圈里算老幾?

明蘭第一次辦宴席時,就因為沈家后宅的「妻妾之爭」鬧了好大的笑話。

張大娘子更是信了小秦氏的「鬼話」,以及外面的謠言,認為顧二夫婦忤逆長輩,仗著權勢在家里橫行霸道。

顧廷燁和繼母小秦氏不合是全京城都知道的事,但是人人都害怕顧廷燁的權勢,怕遭到報復,不敢明面上說出來。

可偏偏張氏卻敢在人家大喜之日上,公然嘲諷明蘭這位女主人,張家成了京城唯一敢和顧廷燁叫板的門戶。

當時的明蘭,被小秦氏扣上了「壞兒媳」的名號。

因此城里的夫人們都不待見她。可在明蘭和桂芬成了閨蜜后,明蘭靠著英國公家的地位,迅速擺脫了壞名聲,一下子在貴婦圈站穩了腳跟。

還有「曲水流觴」宴席時,小秦氏、邕王妃、

以及平寧郡主這些京中頂尊貴的女眷,全都在席面上落座,英國公夫人卻不懈和她們一道用飯,在一旁聽戲。

這些都足以說明英國公夫人的影響力,而夫人的地位,同時也說明了英國公的地位。

英國公是元老級的舊臣,歷經多朝,屬于核心人物。

新帝即位后,張家成了必須要拉攏的對象。

桂芬難產當天,英國公照例在軍中巡營,而且得到消息匆忙趕來時,還身著鎧甲。

在得知女兒險些遇害后,二話不說就帶著女兒回了娘家。

沈從興是國舅,外人再瞧不上禹州等人的出身,也會賣國舅幾分面子。

英國公估計也是唯一敢給沈從興甩臉子的人吧!

從英國公和新帝的這段對話中,可以發現,張家不僅手握兵權,家中的男丁還全都在軍中任職。英國公是舊臣的威望所在,還是軍中的定海神針。

第二次宮變時,為了營造邊關告急的假象,還特地把英國公支走了。

同樣第一次宮變時也是,榮妃想控制朝中武官,請了一堆武將家眷到宮里,其中就有英國公夫人。

反觀顧廷燁,雖然承襲了寧遠侯的爵位,憑著顧偃開的名氣,在軍中也能說上幾句話,但和英國公比起來,還是差得遠。

顧廷燁作為新貴,和根基深厚老臣,肯定沒得比。

所以張家這樣的身份,當然可以毫不畏懼顧二的權勢。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