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 軟飯硬吃的孫秀才,前舍不得媳婦嫁妝,后又嫌棄她木訥無趣。然后,他勾搭上了 青樓的奇女子。完美的將宥陽首富盛家大房的臉面,放在地上摩擦。
不過,看了原著孫秀才的結局后,小仙兒才發覺,孫秀才也是一個 可憐人。而他的 悲劇是從迎娶淑蘭開始的!
1.孫秀才少年得志,迎娶豪門嫡女后,分了一半嫁妝
盛家大房在宥陽是有名的富戶。而且,盛家大房生意能做的順暢,多虧官場上的盛紘對他有照應。
所以,盛家大房也希望自家出一個讀書的女婿。于是,孫志高在 十二歲考取狀元后,盛家大房將嫡長女淑蘭嫁了過來。
淑蘭嫁到文家后,可謂是精準扶貧,不僅孫家的生活有了質的飛升,孫家也躋身宥陽的上流社會。
所以,孫秀才開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孫母則在后宅用行動和語言給淑蘭洗腦,讓她從心里覺得自己配不上孫秀才。
後來,孫秀才與青樓的奇女子有了愛情,青樓的奇女子還懷了他的骨肉后,他竟然逼著淑蘭承認外室子女的孩子。
于是,盛家大房不忍了, 提出了和離。
和離時,盛家大房將淑蘭的嫁妝留給孫秀才一半。可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孫秀才卻嘲諷淑蘭: 你無才無貌,本不與我相配,當初便是我家許錯了婚事,如今這便好好去了,以后配個殺豬種地的,可要賢惠些了。
而淑蘭也立刻反擊: 你這好色忘義,無德無行的小人,多瞧你一眼都惡心。
2.與奇女子奔赴愛情的孫秀才,被迫三婚
孫秀才迎娶了青樓的奇女子后,沒來得及好好享受愛情,卻被青樓女子無情的 拋棄了!
因為,那女子的孩子,是孫母侄子的。二人忍受不了分離的痛苦,最終選擇了帶著孫家的財產奔赴愛情。
落魄后的孫家母子走投無路,被一個寡婦收留。并且, 孫秀才還與寡婦成了婚。
二人成婚后,孫秀才還想過之前的風光日子。可寡婦卻沒有淑蘭那般的嫁妝。
于是,每次孫秀才跑去酒樓喝小酒,寡婦都拿著木棒追打孫秀才。并且,還將孫秀才的事情,當成笑話說給鄰居聽:
各位叔叔伯伯大媽阿媽不知道,我這婆婆最是糊涂,先頭我男人娶過一個再好不過的媳婦,人家也是銀子宅子田地下人陪嫁過來的,那媳婦半夜送茶,三更捶腿的,就差沒把我婆婆當王母娘娘來伺候了,誰知我婆婆還是不喜歡,整日欺負媳婦,最后終把人家趕走了!這樣好的媳婦,我婆婆不喜歡,偏喜歡一個腌臜地方來的窯姐兒,叫那貨兩句話哄過,就當了親閨女般!後來那窯姐兒給我男人戴了頂綠帽子不說,還生了個野種,末了,還跟奸|夫卷了銀錢跑了!我說婆婆呀,你這老毛病怎麼還不改一改,自古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瞧我不順眼,難不成又想尋個嘴甜的窯姐兒來做媳婦?
最后,不過是寡婦繼續追打孫秀才,眾人嘲笑孫家母子。
3.作為盛家的「窮」女婿, 他比文炎敬優秀
孫秀才是孫母口中的驕傲,因為, 他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算卦先生還說他有宰輔之命。
在古代,知識掌握在少數的富貴人手中,而王大娘子曾說過 長柏為了考取功名:四歲啟蒙,從南到北,早也用功晚也用功,不曾輟下一日!大暑天熱出了痱子也不肯多動一下,數九寒天手上長了凍瘡不肯少寫一個字。
對于富人都要如此如此努力,而 貧寒人家想要出一個讀書人,是很難的事情。所以,盛紘為愛女墨蘭選中了窮舉人文炎敬。
其實,文炎敬相較孫秀才家,他不窮。文炎敬的父親雖然英年早逝,卻已考取了舉人,文炎敬還有小丫鬟伺候。
原著中,文母曾在如蘭孕期,想要將一個從小伺候文炎敬的婢女,提成通房。
而孫母供孫秀才讀書,卻是靠著給人洗衣服賺錢。可見,孫秀才比文炎敬窮太多,卻依舊能靠著寒窗苦讀考取功名。
可是,盛家大房相中了孫秀才,讓女兒淑蘭帶著十里紅妝嫁了過來。這潑天的富貴,讓孫家母子迷了眼睛。
然后,孫母再也不用浣洗了,孫秀才可以在酒樓談天論地了。哪怕他覺得淑蘭無趣,淑蘭也毫無怨言的給他納了十三四個妾室。
于是,孫秀才飄了,不再寒窗苦,可是考上不上舉人,他又瞧不上教諭的工作。于是,他到了二十五歲還一事無成。
后記:孫秀才本來有大好的前程,可是,他迎娶了淑蘭后,不僅不思進取,還趴在淑蘭的嫁妝上吸血。
也許,淑蘭不嫁過來,考上了秀才的孫志高會依舊努力學習。
雖然說盛家大房耽誤了孫秀才,可也只能說孫家母子目光短淺,如果他們善待淑蘭,孫志高努力學習,有盛家大房的銀錢,盛紘的助力,那麼,他的前途依舊一片光明!
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