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果郡王側福晉孟靜嫻和甄嬛一共見了三次面。
這三次見面,表面上,孟靜嫻做小伏低,實際上,她每次都能利用甄嬛達成自身目的。
算起來,還是孟靜嫻「贏」了甄嬛。
01、御花園初見
甄嬛和敬妃、瑛貴人在御花園散步,偶遇果郡王和孟靜嫻夫婦。
這是孟靜嫻和甄嬛第一次相見。
當時,果郡王一雙眼睛直勾勾盯著甄嬛。
孟靜嫻看出了異常。
但她佯裝無事,先是給果郡王披上披風,讓王爺的注意力重回到自己身上,并向甄嬛宣誓了主權。
之后,又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說了一串「拜年的客套話」。
孟靜嫻「宣誓主權」的行為,刺激了甄嬛。
于是,她挑刺兒道:「今日玉隱怎麼沒同來向皇上請安呢?真是沒規矩!嫻福晉既和玉隱一同服侍王爺,得空時,也要替本宮好好教導她。」
這句羅里吧嗦的話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玉隱和你都是側福晉,王爺進宮只帶著你,本宮看不慣!
個人覺得:這里,甄嬛被孟靜嫻刺激得有些失態。
敬妃都說了,之前果郡王每次進宮都只帶著「玉福晉」。
這才第一次帶孟靜嫻而沒帶浣碧,你甄嬛作為一個姨姐,是不是太強勢了?
作為一個嫂子,還管人家小叔子寵愛哪個老婆,是不是越俎代庖了?
看看孟靜嫻怎麼應對甄嬛的咄咄逼人的!
她一面解釋,玉福晉在家料理家事,自己身子不爭氣,只能拖累人,惹得果郡王軟聲安慰:「靜嫻,你別多心了。」
又一面和甄嬛套近乎,讓甄嬛將她也看成妹妹。
甄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心中的氣也泄了大半。
果郡王感覺到氣氛尷尬,拉孟靜嫻的衣袖要走,孟靜嫻反手抓住果郡王的手。
這下,甄嬛的臉色都變了,「酸」到失去表情管理。
為什麼說這一次初見,孟靜嫻「贏」了甄嬛呢?
因為,孟靜嫻在這次見面中要達成的兩個目的——宣誓主權、博得果郡王關注,都達到了。
而且,從頭到尾,她沒有一句話、一個行為是逾矩的,任誰也挑不出錯兒來。
倒是甄嬛,醋味兒上頭,頻頻說錯話,用錯表情,讓一旁的敬妃、瑛貴人,甚至遠處「觀戰」的葉瀾依看了笑話。
02、永壽宮再見
有人說,孟靜嫻懷孕之后,特意到永壽宮去知會一聲,是為了向浣碧顯擺自己的肚子。
我的看法有所不同。
孟靜嫻此次到永壽宮,意在甄嬛,不在浣碧。
她其實知道,浣碧氣量小又爭強好勝,大機率是不愿意見她的。
她甚至也想到,上次御花園一見,甄嬛對她心中有氣。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當槿汐通報孟靜嫻求見的時候,甄嬛霸氣地對浣碧說:「你去那邊躲著,我來打發她。」
一副準備「開戰」的樣子。
見到孟靜嫻,甄嬛雖然滿臉堆笑,但眼神卻很凌厲。
聽聞孟靜嫻有了孩子之后,甄嬛再次表情失控,加上浣碧這個不成器的,竟然失手打翻了筆筒,甄嬛的剛剛的霸氣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滿臉的尷尬。
錯愕了很久,才緩過神來,不咸不淡說了一句:「那當真是大喜。」
如果孟靜嫻真是來向浣碧甚至甄嬛來示威的,那麼,到這里,她的目的已然達到了,可以找個由頭走了。
而我們說孟靜嫻的段位高,就高在她接下來的這番話。
她一面暗示自己已經參透了果郡王真心屬意之人(都是千年的狐貍,熹貴妃就別和妾身玩聊齋了吧),一面坦承:王爺對她只有同情,連腹中的孩子也是靠手段得來的。
這一番話,給甄嬛受傷的心靈以極強的撫慰,讓甄嬛重新獲得自信。
接下來,甄嬛說的話就正常和理智多了,她奉勸孟靜嫻不要多疑多思,專心養胎。
這場會面結束之后,浣碧企圖煽動甄嬛對她不利。
但這時的甄嬛,因為孟靜嫻的坦誠,對她已經沒有了先前的抵觸,反而因為確認了自己在果郡王心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生出優越感,繼而又生出對果郡王的柔情和對孟靜嫻的同情。
所以,甄嬛非但沒聽浣碧的,還警告她:「孟靜嫻腹中才是王爺名正言順的孩子」「你是鈕祜祿家的二小姐、王爺的側福晉,應該賢良淑德!」
這話說得很重了,浣碧不好再反駁,只能握住甄嬛的手哭唧唧求安慰。
至此,孟靜嫻為孕期的自己求得了一份來自于熹貴妃的保護。
03、宴會又見
甄嬛和孟靜嫻最后一次相見,是在宮宴上。
這時候,孟靜嫻眼看就要生產了。
六阿哥弘曕對她腹中的孩子很感興趣,還讓「嬸嬸」喂自己吃飯。
孟靜嫻喂飯前自己先嘗了下湯羹的溫度,這一動作,直接要了她的命!
這是個意外,又事發突然,無論是甄嬛、浣碧還是孟靜嫻,事先都沒料到。
然而,在性命攸關之際,孟靜嫻的腦子卻依然好用。
她緊緊抓著果郡王的手,沒有傾訴衷腸,也沒有交代后事,更沒有喊痛。
而是用僅有的力氣說:「王爺,是妾身灌醉了你,才有了這個孩子。」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達成了兩個重要目標。
第一個目標:保護了即將出世的孩子。
雖然孟靜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果郡王還在,腹中孩子將來是要在果郡王府生活的。
嫁入王府以來,孟靜嫻和浣碧鬧過很多不愉快,從情勢上來看,浣碧是一個「斗敗者」。
孟靜嫻害怕她死后,腹中這個失去親娘保護的孩子,會成為浣碧這個「后娘」的泄憤對象。
所以,她再次重申了,自己求子過程中,所用手段并不光彩。
讓浣碧明白:她們兩個側福晉是一樣的,誰也沒有走進果郡王的心,以此來熄滅浣碧心中的妒火。
另外,孟靜嫻是替甄嬛和六阿哥死的,甄嬛對她和她腹中的孩子有愧疚心。
臨死前,孟靜嫻重申了「醉酒求子」這一件事,也是為了激發甄嬛的同情心,利用她這個「熹貴妃」對浣碧的威懾,來保全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
第二個目標:走進果郡王的心。
這宮里宮外,愛慕果郡王的女人不少,但最后真正在果郡王心中有位置的,就只有甄嬛和孟靜嫻。
甄嬛自不必說,人家有「主角光環」加身。
孟靜嫻是怎麼在果郡王裝滿「嬛兒」的心里硬是擠出了一點位置呢?
除了溫柔賢淑的性情、進退有度的舉止以及為他十月懷胎的辛苦之外,死之前,那一份針對「醉酒求子」的道歉,也擊中了果郡王的心。
整個劇中,孟靜嫻是第二個得到果郡王「我會陪著你,我會一直都陪著你」的承諾的女人。
之后,她雖然死了,卻留在了果郡王心里。
04、只用一招
孟靜嫻之所以能三次「贏」甄嬛,也沒有用到多麼高深的計謀,而是只用了一招——適時適度的服軟!
甄嬛自視甚高、遇強則強。
縱觀這后宮,凡是想用蠻力、計謀、權勢來碾壓甄嬛的人,都落不得什麼好下場,包括皇上!
相反,甄嬛對性格綿軟,肯于拜服自己的人,卻不大為難。
從剛入宮時的安陵容,到後來的淳兒,再到請求加入戰隊的欣貴人以及「老好人」敬妃,甄嬛都多多少少幫助、保護過她們。
浣碧跟隨甄嬛這麼多年,卻沒能掌握甄嬛的這一性格特點,一味與之「爭」。
爭皇上多看誰一眼,爭誰能為甄家帶來更多榮耀,爭果郡王的心里裝著誰,爭母親的名字進不進祠堂,自己的名字里帶不帶「玉」、從不從「女」……
然而,她空有爭的心,又沒有爭的才能和手段,甄嬛對她好,也不過是盡義務罷了。
孟靜嫻僅見了甄嬛三面,就憑借女人的直覺以及知情人的介紹,精準地抓住了甄嬛的性格弱點,為自己謀利。
她與浣碧之間,高下立見。
以孟靜嫻「以柔克剛」的本事,如果她不是運氣不好,早早被毒死,那麼,果郡王的人生結局,可能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