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絲絹案》搞懂這些內容,才明白張若昀講的不是故事是歷史

小九 2023/02/10 檢舉 我要評論

馬伯庸,一個被戲稱為「文字鬼才」的作家,一個善于將歷史融入小說的作家。

當然,在這些作品中大多數歷史都成為故事的配菜和綠葉,而他也憑借對歷史和人物的把控,讓讀者幾乎完全相信了這些故事的真實性。

這一次的馬伯庸,為觀眾帶來的故事卻一反常態。

因為這是一本幾乎等同于歷史紀實的「小說」,一本幾乎完全不摻雜虛構情節與人物的「小說」。

這本小說就是包含了六個故事(或者說真實歷史事件)的《顯微鏡下的大明》。

一個是由張若昀為我們帶來的,本該完整還原那段歷史的《絲娟案》。

一個脫胎于程任卿(劇中叫程仁清)所編纂《絲絹全書》的真實故事。

一個在官方《明實錄》中,僅用一句話便草草帶過的故事。

這一次,他會用一種怎樣的樣貌與形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呢?

實事上,作為一部接檔《狂飆》的歷史小品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本該更有看頭與真實性。

那些活躍于歷史中的大人物與小人物,每一個都如此真實的躍然紙上。

而那些官場中的爾虞我詐與勾心斗角,不正是今天人們所學習并發揚光大的東西嗎?

只是,作為一部沒有人為其背書的電視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真能如實展現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絲絹案之歷史篇

這一個始于明朝隆慶止于萬歷兩朝的一個真實故事,但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大多都位于萬歷年間。

雖然在官家歷史中,這只是一場不大不小的民間「騷亂」,但卻牽動了上至皇帝下至州府百姓的大量歷史人物。

從這場延續了近十年的「鬧劇」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當時的官場決策如何被炮制出來,還能了解到運作了幾千年的規則與博弈是如何被平衡的。

在整個故事中,作為最終解決難道時的關鍵力量「兵備道」,其背后的歷史環境是,隆慶元年正式解除了海禁。

這樣的舉措,不僅讓兵備道在位于長江邊的事發地沒有了太多用武之地,也預示了「倭寇作亂」的危險日益減少。

這也是為什麼兵備道能在最終的方案中,肯站出來出讓自己利益的原因之一。

同時在這兩朝中、在這個故事中,還有兩位非常得要的人物:海瑞和張居正,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存在,這個故事幾乎不可能會發生。

絲絹案之地理篇

在電視劇版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中,將真實的徽州府六縣改編成了「金安八縣」。

雖然在歷史上的「絲娟案」中,最重要的角色只有三個縣,但這樣又加了兩個縣真的合適嗎?

所謂的「徽州府」也就是劇中的「金安府」,在朱元璋時期曾經被稱作「興安府」,之后才改為「徽州府」,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

徽州府下轄歙(shè)縣、黟(Yi)縣、休寧、婺(wù)源、績溪、祁(qí)門。

時過境遷,如今的徽州府早已是「四分五裂」。

除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四縣依然還在黃山市的統一管轄之內,今天的婺源已被劃歸上饒市所管轄,績溪已被劃歸宣城市所管轄。

雖然當時的朝廷早已開始了在北京的政活動(注:對應于南京的一種叫法,叫稱京師順天府),但因為南直隸的存在,所以「絲娟案」中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圍繞著南京應天府與徽州府進行的。

而劇中的主人公之一帥嘉謨,雖然戶籍不在徽州府但卻因歙縣的「委屈」成為了主角。

實際上他是武昌府治下的江夏縣人士,只因作為軍戶的他,供職的新安衛隸屬于徽州府,所以他才有了在歙縣攪動一池渾水的機會。

最后,徽州府不僅是「徽商」的發源地,更是有著大量文人墨客誕生。

自唐代以來僅進士一項,便有著2081人之多,而這也是能讓「絲娟案」一度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原因之一。

(此文章系「花煜寒」原創文章,非「花煜寒」賬號發布皆為抄襲與搬運!)

絲絹案之人物篇

帥嘉謨:作為整個故事主人公之一,他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一個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的小人物。 程仁清:這是一個悲情式的「反派」人物,歷史上的他原名叫程任卿,也是「絲娟案」由來《絲絹全書》的作者,并且他還是整個故事的親歷者。 帥嘉謨與程仁清兩個,分別代表了歙縣與其他縣的利益集團與民間力量。 也因此,雖然二人最終都是悲劇收場,但在《歙縣志》與《婺源縣志》中,分別都為此二人留出了足夠多的空間,用來記述他們對地方所做出的貢獻與犧牲。

海瑞:作為一代清官、言官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經短暫的擔任過「巡撫應天」一職。 也就是在這短暫的巡撫應天生涯中,海瑞不僅解決了數十年的長江水患,成功辦理了「清退田地案」。 也正因為如此,海瑞在干了半年巡撫應天之后,便被改任為南京糧儲失去了實權。 也正是在他擔任巡撫應天這段時間內,帥嘉謨有機會將「絲娟案」捅了出來,也成為了帥嘉謨最大的依仗。

張居正:一位毀譽參半的政治家與改革家,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才有了後來的「一條鞭法」與「考成法」,可謂是影響深遠。 在帥嘉謨捅出「絲娟案」時的隆慶年間,張居正還沒有達到手握天下大權的程度。 但時間來到萬歷年間后,已然成為首輔的張居正便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天子」。

也正是在他一系列改革變法的推動下,才讓本已石沉大海的「絲娟案」再起波瀾。雖然這與遠遁家鄉避禍的帥嘉謨暗地籌謀、歙縣上下不甘心咽下這個啞巴虧也有關系。但如果沒有張居正這樣一個隱形的大靠山,所有的一切都會像當年的海瑞離職一樣,甚至比當年的結局還要悲慘。

鄉紳:比起電視劇中重點介紹的那些官員,歷史上「絲娟案」的最大看點,其實是連地方官史也惹不起的鄉紳。 這些人有很多都是曾經的朝廷大員與進士,所以他們在當地都有著極為強大的號召力與朝廷影響力。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這麼鄉紳的支持與點頭,不僅「絲娟案」不會發生,更不可能會發展到「暴亂」的程度。

最后,雖然在官方的介紹中這樣寫道:由此開啟從縣衙到府衙乃至更高行政單位的撥亂反正之路。

但實際上,真實的歷史最終還是老實地按照千百年來的舊歷在運轉。

為了平息民怨、為了不讓朝廷怪罪,最終在各級府縣官員的合力之下,還是用和稀泥和東挪西湊的方式了結了「絲娟案」。

而劇中的兩位主人公帥嘉謨與程仁清(程任卿)。

一位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發配邊疆了事,一位則被判「斬監候」之后,關在牢中十幾年了事。

也因為「秋后不問斬」的關系,程任卿才在牢中完成了《絲絹全書》的編纂,也成就了今天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可惜的是,帥嘉謨最終的結局無人知曉,不過程任卿卻從砍頭改為發配,還立了軍功榮歸故里。

以上便是小編對《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的理解與感悟,更多精彩解析,咱們下回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