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玉嬈三次懟浣碧,到底為了啥?

小九 2023/03/30 檢舉 我要評論

要說《甄嬛傳》中最拽的女人,除了「拽妃」葉瀾依、華妃年世蘭,再就是甄嬛的妹妹玉嬈了。

玉嬈一出場,就有兩米八的氣場。

一句:「難不成略平頭整臉些的都要嫁予皇上嗎?我偏不是!」

懟得慎貝勒一愣一愣的。

玉嬈還懟過皇上。

皇上問:「朕賜你的步搖不喜歡嗎?怎麼沒戴上?」

玉嬈答:「臣女不但不喜歡金器,而且那步搖上的海棠花是姐姐鐘愛的。姐姐喜歡的,臣女必當不沾染毫分。」

皇上說:「你大雁畫得很好。」

玉嬈道:「臣女喜歡忠貞之鳥。」

皇上沒話找話:「你的名字是玉嬈?」

玉嬈懟:「皇上明知故問!」

……

這樣性格剛烈、傲氣十足的玉嬈,當然也看不上浣碧的那一套。

雖然甄嬛和浣碧都是玉嬈的姐姐,但玉嬈總是親昵地稱甄嬛為「長姐」、「姐姐」;叫浣碧為「碧姐姐」、「玉隱姐姐」。

非但如此,玉嬈也曾三次懟過浣碧。

雖然相比于懟慎貝勒和皇上,玉嬈懟浣碧的方式更為委婉,但是,這背后隱藏的心思卻一點都不少!

01

玉嬈第一次懟浣碧,是在眉莊出殯那天。

當時,甄嬛為了好姐妹的離去而悲痛萬分,淚流不止。

浣碧隨玉嬈出門向剛到的果郡王和慎貝勒行了禮。

兩人剛轉身,浣碧就迫不及待、滿臉興奮地對玉嬈說:「和慎貝勒在一起的就是十七爺,是不是很風姿出眾啊?」

浣碧說完這話一直盯著玉嬈的臉,很希望玉嬈能夠就「十七爺」這個話題和她多聊一會。

但玉嬈卻說:「碧姐姐,你別跟著了,去伺候姐姐吧!」

玉嬈這話簡短,卻很厲害!

第一、她用轉移話題的方式,告知浣碧,此時此刻,談論「果郡王風姿出眾」這個話題不合時宜。

第二、玉嬈讓浣碧去「伺候姐姐」,而不是「陪著姐姐」或「照顧姐姐」,就是要警告浣碧:注意你的身份和本職工作!

浣碧聽了玉嬈的話,面露尷尬,卻也不得不答應道:「誒」。

02

玉嬈第二次懟浣碧,是在浣碧出嫁回宮探望甄嬛的時候。

當時,浣碧和甄嬛正聊著天,玉嬈進門了。

她徑直奔著甄嬛的方向喊:「長姐,我要出去下」,卻沒和一旁的浣碧打招呼。

倒是浣碧,先夸玉嬈打扮得漂亮,之后,又提到玉嬈看到慎貝勒臉紅的事情。

這個時候,甄嬛關心的是:這兩個年輕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互生好感的。她的關注點在感情本身。

而浣碧關注的則是慎貝勒的身份和地位,問玉嬈道:「你不介意她母親出身寒微嗎?」

玉嬈答:「他也從未嫌棄過我啊!」

也許,玉嬈這次的回答并非在有意懟浣碧,但是言語間,卻映襯出浣碧在「婚姻嫁娶」問題上的自私、狹隘。

在玉嬈看來:男女成婚,即便要考量身份、地位,這種考量也是相互的。

即:女方可以嫌棄男方母親出身寒微,男方也可以嫌棄女方是罪臣之女。

玉嬈是家中嫡女,才貌俱佳,但她依然不覺得慎貝勒配她是高娶。

而浣碧則不同。

她是「高嫁低娶」觀念的擁護者。

即便她的母親也是罪臣之女,她是私生女,又是從小被以「丫鬟」的身份培養起來的,她依然認為:自己配得上果郡王這樣的人,并且有資格去評論慎貝勒母親的出身……

「他也從未嫌棄過我啊!」

如果浣碧肯動腦子仔細品一品玉嬈懟她這句話,大概就能想明白:嫌棄別人的時候,先看一看自己!

03

準格爾來犯,皇上想派果郡王率兵出征。

浣碧到宮中求甄嬛:「長姐,萬不能讓王爺去邊關吶……」

即便浣碧所說的「不讓王爺去邊關」的理由說得多麼充分,此時此刻,她當著玉嬈的面兒求甄嬛干預這件事,也是十分不妥的。

自打「小像」事件之后,皇上對甄嬛和果郡王的關系已經起了疑心,此種情況下,甄嬛若還不知死活地去求情,無異于引火自焚。

所以,甄嬛把浣碧扔給她的「皮球」又踢了回去,說,想要拒絕出征,只能果郡王「自稱」無能!(需要果郡王自己去說)。

這時,坐在一旁的玉嬈插話了:「難怪允禧在王府里氣得發瘋!」

聽到這里,我還以為她接下來要說,慎貝勒替果郡王擔心、著急,氣的是皇上不顧果郡王安危。

沒想到,她話鋒一轉:

「國難當頭,他自然急著效力沙場。只是遞了好幾個折子,皇上都沒有半句回應。」

「他是看十七哥得皇上看重,怨自己白食俸祿罷了。」

玉嬈這一番說辭,表面上在說慎貝勒的事兒,實際上是在懟浣碧——國難當頭,你不支持夫君建功立業,卻扯他的后腿,讓他甘做「白食俸祿」的廢人!

浣碧聽了玉嬈的話,眼珠轉了轉,嘆口氣說:「罷了罷了,王爺算是夙愿得償了……」

04

同樣是姐姐,為什麼玉嬈對甄嬛百般維護,對浣碧卻屢屢開懟呢?

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浣碧的母親曾插足甄遠道和玉嬈母親的婚姻,讓玉嬈母親一輩子沒能得到夫君的真心。

出于心疼母親、為母親鳴不平的角度,玉嬈不喜歡浣碧。

第二、因為個人資質以及后天培養方式的不同,浣碧的性格中藏著太多「功利」、「算計」的成分,格局又小。

實在和甄嬛、玉嬈姐妹的素質相差太大。

因此,玉嬈看不上浣碧。

第三、浣碧雖然對玉嬈挺好的,尤其在撮合玉嬈和慎貝勒這件事上,她盡到了「二姐」的責任。

但是,對甄嬛,浣碧卻不懂心疼。

眉莊去世,甄嬛難過到茶飯不思,浣碧無法感同身受。

結婚后,甄嬛在宮中有一大堆事兒要處理,浣碧卻動輒回宮,為著和孟靜嫻爭寵的事兒勞煩甄嬛,不顧甄嬛感受。

果郡王要出征,浣碧滿心都是夫君安危,絲毫沒想到甄嬛若出面求情會給自身帶來多大危險。

玉嬈疼姐姐,看不慣浣碧對姐姐的無度「消耗」,這才出言懟她。

其實,站在浣碧的角度來看,她也挺無奈的。

她拼盡全力爭得了「鈕祜祿家二小姐」和「果郡王側福晉」的身份,卻只能站在那個圈層的鄙視鏈的最低端。

要不有人說麼「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不過,也有人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這「得」與「失」、「高」和「低」、「懟」與「被懟」之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有人看著浣碧可憐,或許人家自己甘之如飴呢?

也未可知!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