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的番外中,嫻姐嫁去了永昌侯府,蓉姐嫁給了常嬤嬤的孫子。一個是世襲罔替的侯爵世子,一個是家世單薄的新科進士。可見,嫻姐的婚事要好于蓉姐。
而且,嫻姐是先寧遠侯爺顧廷煜的嫡女,蓉姐卻是顧廷燁與外室曼娘的女兒,身份是上不得台面,後來還被明蘭記在了顧廷燁妾室秋娘的名下。所以,蓉姐嫁得不如嫻姐,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為何賀弘文的妻子卻對賀弘文說蓉姐嫁的好,還驚嘆到:
「都說顧侯夫人極疼這位庶女,開始我還不信,眼下瞧來倒不假,難得,難得。」
同是將門虎女,蓉姐PK嫻姐,卻滿盤皆輸
蓉姐和嫻姐雖然都是寧遠侯府爺顧偃開的孫女,可是,她們境遇卻大不相同。哪怕顧廷燁逆襲回來,成了寧遠侯爺后,蓉姐PK嫻姐,還是滿盤皆輸:
身世:蓉姐是顧廷燁與外室朱曼娘的女兒,後來被明蘭記在了顧廷燁妾室秋娘的名下,嫻姐是原寧遠侯爺顧廷煜的嫡女; 童年:蓉姐四五歲被親娘曼娘扔進寧遠侯府,而父親顧廷燁漂泊在外,而嫻姐的父親雖然是藥罐子,可她卻是在父母的關愛下長大的; 識理知事:蓉姐一副愣頭愣腦的狀態,七八歲了卻連一個禮都行不好,反觀嫻姐,一股秀麗端莊的舉止,說話行禮都很有分寸; 嫁妝:蓉姐雖然是顧廷燁的親閨女,可她是庶出,而嫻姐的父親雖然過世,但是在分家時,嫻姐按半兒算,可得寧遠侯府一份豐厚的產業; 眼界:蓉姐是庶女,有些場合的聚會,是不能參加的,而嫻姐是嫡女,所以她可以參加很多花會,擴展眼界。
更不用說讀書識字了,明蘭把蓉姐接到身邊后,讓顧廷燁的鞏姨娘教嫻姐讀書識字,可是幾個月過去了,蓉姐連二十四孝都答不出來。
而且,顧廷燁曾對明蘭說過,他對蓉姐的期待:
以后給她尋一門好親事,讀書明理,理家掌事,你能教的就教些,不能教也算了;她只消能得了秋娘的本事,學點女紅算賬,以后在婆家也能應付了。
雖然,顧廷燁提到要給蓉姐尋一門「一門好婚事」,可高門媳婦自然要理家掌事,讀書明理。可顧廷燁卻跟明蘭說,讓蓉姐學到秋娘的本事就好?
最后,顧廷燁還將蓉姐嫁去了家底單薄的常嬤嬤家,卻把嫻姐嫁去了世襲罔替的永昌侯府,讓同是將門虎女出身的蓉姐,徹底了輸給了嫻姐?
明蘭更喜歡嫻姐,為何卻把愣頭愣腦的蓉姐疼成親閨女
原著中,蓉姐并沒有劇版中那麼好的福氣,雖然被親娘拋棄,卻被父親形影不離的帶在身邊。相反,四五歲的她就被親娘丟進了寧遠侯府。
起初,蓉姐在寧遠侯府的日子,是跟著嫻姐同吃同住的。當然,嫻姐是正品,蓉姐是贈品。在顧廷燁有軍功在身后,小秦氏才給蓉姐、秋娘和鞏姨娘安排了一個小院子,讓三人同住。
在明蘭接蓉姐回家時,本來比嫻姐還大兩歲的蓉姐,卻和嫻姐差不多。而嫻姐對蓉姐更是一口一個「蓉妹妹」。
其實,蓉姐來到明蘭身邊時,明蘭對她不是很喜歡。而且,明蘭也不想把自己為數不多的母愛,給蓉姐。因為,她的那些「母愛」都給了華蘭和海氏的兒女。
所以,哪怕明蘭有足夠的能力教蓉姐讀書識字,她也只讓識字不多的鞏姨娘,教她讀書識字。
可是,鞏姨娘的墨水有限。于是,明蘭求到鄭大夫人處,讓蓉姐讀了閨學。當然,這樣的好的事情,明蘭也想到了嫻姐。
可是,對于明蘭的安排,邵氏嘴上說著感謝,卻在明蘭走后,在屋里哭著說:
「我可憐的孩兒,好端端的侯府嫡出大小姐,如今還要去討好個來歷不明的野丫頭!」隨即,又提起了顧廷燦小時候是何等風光,春日有賞花會,秋日有詩會,邀集各府要好的小姐,一呼百應,年年都有一番熱鬧。
邵氏之所以這樣做,是她的日子太安逸了。她忘了顧廷燦是父親是顧偃開,那時候的寧遠侯府還沒有沒落。而邵氏的夫婿顧廷煜襲爵后,靠藥續命,無法步入仕途,讓寧遠侯府門庭冷落多年。
可見,邵氏就是一個糊涂人。甚至,在京城第二次兵變時,邵氏受身邊的姨娘攛掇,差點害死明蘭的嫡子團哥,幸好蓉姐拼死救下了團哥:
邵氏買通明蘭身邊的丫鬟,逃出了團哥的藏身地點,想帶著女兒過去。幸好嫻姐想著蓉姐。可是,她們剛到團哥的藏身地方,賊人就來了。
而邵氏只會哇哇大叫,嫻姐只會輕聲哭泣。只有蓉姐拿著簪子與賊人殊死一搏。最后,蓉姐頭髮散亂,額角處被扯下一絡頭髮,血絲在太陽穴附近暈染開,右手緊握一支金簪,左手鮮血淋漓,森然見骨,嘴邊一圈俱是血污,腮幫子咬的微微鼓起。
明蘭趕到時,只看見 蓉姐兒半坐在床沿,懷里抱著哭的稀里嘩啦的胖團子。此時的明蘭恨不能匍匐在地上,給蓉姐磕幾個頭才好!
也是從這以后,明蘭心中對蓉姐的芥蒂,徹底消除了,更是把蓉姐當做親閨女。
明蘭把蓉姐當成親閨女,為何不把她記成嫡女?還把嫁去家世單薄的常家?
蓉姐救了團哥后,明蘭對蓉姐更好了。可是,邵氏做的事情,卻落了一個惡名。所以,為了嫻姐的將來,英國公嫡女給明蘭出了一個主意:
孩子還小,少說十年后才得說親,興許那會兒早沒人記得了; 以后多叫孩子到你跟前待著,回頭就說是自小養在嬸嬸跟前的,品性隨你。
可見,明蘭對嫻姐的喜愛,并沒有因為她的娘親的行為,就疏遠她。甚至,明蘭還在為嫻姐盤算。可對于救了自己兒子的蓉姐,明蘭沒有把她記為嫡出,是另有打算:
1、庶女記成嫡出,只是名聲好聽。
比如,明蘭已經記在王大娘子名下了,可她還是庶出。而蓉姐的身世,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秘密了,所以,記不記成嫡出都無所謂。
2、為蓉姐選婆家,明蘭提出了「五不要」
在蓉姐沒有舍命救團哥時,明蘭對于蓉姐婆家和夫婿的要求,就和顧廷燁列了詳細清單:
太狠的不要:怕蓉姐未來夫婿,將來家暴打她; 身體要健康,家里人是否長壽:怕蓉姐出嫁后年紀輕輕就守寡; 要門當戶對:家世要不高不低,太高了嫁過去受罪,比如華蘭,太低了委屈,比如如蘭女士; 家世清白人口簡單:家中最好人口簡單些,但若人多,就一定要門風好,家人和睦,一團和氣。長楓和長棟的媳婦嫁到盛家,就是因為盛家家風好; 人品要端正:如果蓉姐的婆家是讀書人,最怕是第二個孫志高。
最后,綜合各項因素,明蘭給蓉姐選了常家:
人口簡單,婆婆早逝,只有常嬤嬤和一個已經出嫁的姑姐。所以,蓉姐進門就當家; 常嬤嬤知道蓉姐的出身,還養過蓉姐一陣子,自然是拿蓉姐當親孫女看待的; 常年讀書上進,官運亨通,又有顧廷燁這樣得力的岳家。所以,女眷們應酬,也不管小覷蓉姐; 蓉姐和常年算是青梅竹馬,自幼的感情。
而嫻姐的婚事,對比蓉姐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永昌侯府庶長子得力,而嫻姐的公爹雖然是侯爺,卻處處受庶出的長房壓制; 永昌侯府人口居多,妯娌之間并不和睦,而且嫡庶紛爭厲害; 永昌侯府的爵位雖然是世襲罔替,可是,富貴的生活,早就讓內里空虛。
所以,雖然嫻姐的夫婿是有出息的,可是面對這麼一大家子,嫻姐將來的日子一定不如蓉姐舒服。
所以,賀弘文的妻子才稱贊蓉姐的婚事比嫻姐的婚事,要好太多。
編后語:其實,嫻姐可以嫁的更好。只是邵氏目光短淺,才要把女兒嫁去永昌侯府:
永昌侯府與寧遠侯府門當戶對,不辱沒了嫻姐嫡女的身份; 永昌侯府是世襲罔替,自然銀錢富足。
可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何華蘭要把女兒嫁去人口簡單,家底厚,門風好的薄家?所以,本該是勝券在握的嫻姐,因為有了邵氏這樣不辨是非的母親邵氏,才會在婚事上敗給了蓉姐。
而且,在蓉姐和嫻姐出嫁時,也顯示出來誰與明蘭更加親厚:蓉姐出嫁時,是明蘭親自操辦,嫻姐出嫁,由顧小世子兄弟倆代父發嫁堂姐。
所以說,婚姻是一門學問,可是能否嫁一個好人家,父母的眼光和建議,是很重要的!
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