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沈從興嫡子無人肯嫁,婚姻不順,根源在于拎不清

小九 2023/02/19 檢舉 我要評論

在《知否》中,沈從興的原配正妻鄒氏為了救皇后,不惜替皇后擋刀犧牲性命。後來沈家為報答鄒家恩情,便納鄒氏妹妹為妾,還敕封「誥命妾室」。

鄒家得益于大鄒氏的功勞,小鄒氏在沈家橫行霸道,連沈從興新娶的續弦正妻張氏都不放在眼里,而且她接管大鄒氏的三個孩子。

小鄒氏為穩住鄒家地位,不惜教唆三個孩子仇恨張氏,甚至灌輸:「要多防備爹爹的新老婆,繼母都是黑心肝,妹妹會搶走父親的寵愛,弟弟會搶走大哥的爵位」等觀念,讓三個孩子自小憎恨張氏。

而沈從興嫡長子就是聽從小鄒氏的話,到了議親年紀無人敢上門,後來娶了公主,也多年無所出。最后,沈從興哭著跪求兒子將小鄒氏送走,這才與公主有了子嗣。

為什麼沈從興的孩子們對小鄒氏如此言聽計從?

01議親不順,得尚公主

沈從興立功后,納了小鄒氏為妾,而小鄒氏仗著姐姐的身份接管了她的三個孩子。

要知道,在古代有嫡庶之別、妻妾之別,如果嫡子女跟著妾室生活,格局就擺在那里。到了議親年紀,即便是嫡子女,對方也會斟酌再三。

果不其然,沈從興嫡子自小跟著小鄒氏生活,到了議親年紀遲遲沒有找到適合的人家。

在原著里,沈從興有意忠敬侯鄭氏本家的嫡出小姐,便叫小沈氏去透個意思。誰知,鄭氏夫婦商量幾日,最終還是回絕了。小沈氏有些難過,覺得眾人都看不上自己的娘家。

實際上,沈家情況復雜,新婦將來要面對兩個婆婆,一個是世家大族的高貴嫡母,占了名分;一個是嫁姐夫為妾的姨母,占了情分,這般不倫不類,到時新婦夾在中間難做人。

所以,高門望族大多珍惜羽毛,大家都知道不是樁好親事。如果結了親,很可能落個「賣女巴結國舅」的名聲。

況且,張氏就是前車之鑒,英國公獨女嫁進來都沒過得多好,更別說其他人家的女兒。

沈從興替兒子議親不順,難免求到嫡妻跟前,請她幫忙物色人家。可張氏卻大笑三聲,當即罵回去:「 你以為嫁來盛家是什麼天大好事,坑了我一個,還要坑害親友家的好姑娘不成?做夢。

大少爺至今連聲母親都未曾叫過我,心心念念的只是他的姨母,將來討了媳婦,伺候的也不是我...他念著生母,那是天經地義。只恨那起歪心邪念之人,無端從中挑撥,叫大少爺和我不睦,活脫像是我逼死了他母親。」

沈從興自然知道這個有心人是誰,依然不好開口,只恨鄒家誤事。沈從興求助無門,最后求到沈皇后跟前,而皇后斟酌一番后,決定讓沈從興嫡子娶公主。

要知道,家里有個公主媳婦,無論將來朝政如何,兒子本事如何,都無法在參與朝政議事。

沈從興再三考慮,覺得兒子資質平平,將來未必能成大事,或許娶公主,安保尊貴,也未嘗不好。

其實,如果不是沈家一開始拎不清,過于遷就鄒家,以至于鄒家時刻拿恩情說事,沈家嫡長子也不會落個無人肯嫁的下場。

沈從興立了功,又是朝廷新貴,若能拎得清與鄒家的恩情,妥善安置鄒家一干人等,替子女好好謀劃前程,可謂前途無量。只可惜,沈家過于拎不清,為子女的前程埋下禍端。

人與人之間想要維系一段友好的關系,那需要建立明確的邊界感,學會做事拎得清。

一個拎得清的人,知道自己所在的處境,做起事來也知道如何分辨輕重緩急,必要時舍棄小利,將目光放在長遠的大益。

而拎不清的人恰好相反,他們往往容易破壞大局,從而陷入無可挽回的境地。

02盲目聽信,耽誤自己

在原著里,小鄒氏害張氏難產后,并沒有送到莊子幽禁起來,而是繼續留在沈家過日子。

小鄒氏得到應有的懲罰后,并沒有改過自新,而是變本加厲。她一有不如意的地方,便拉著沈從興的兒女到大鄒氏牌位前哭天抹淚。

不僅如此,小鄒氏還常常叮囑孩子們向沈從興邀寵,借機要這要那,什麼田莊鋪子、差事賞賜,越多越好。

沒過多久,沈從興長子娶回公主。小鄒氏便攛掇長子,要求公主把小鄒氏當「正經婆婆」對待,公主氣得差點掀翻屋頂,長子嚇得無計可施。

可即便如此鬧法,小鄒氏依舊沒有停手,還時不時插手長子房里的事,今兒送丫頭,明兒請鄒家未出閣的表姐來小住,與長子敘敘舊情。

公主一怒之下,跑到宮里告御狀,然后皇后也怒了,叫宮里嬤嬤到沈家給小鄒氏一頓教訓,還替鄒家表姐尋了個夫婿。

小鄒氏總對三個孩子說:「 你們就是我的親骨肉,有了你們,我什麼也不要了。」以至于長子對她言聽計從。

自從嫡長子娶回公主,屋里總是烏煙瘴氣,要麼吵吵鬧鬧,要麼分房別住,所以成親多年都未能誕下子嗣,沈從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終于在一次酒過三巡,沈從興哭著說道:「 就當做爹的求你了,把鄒姨娘送走吧,你和公主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公主不是尋常媳婦,她如今滿腹怨氣,自己沒有嫡子,也不肯認庶出的。到時候,這爵位...難道非要爹給你跪下嗎?求你,別叫爹死后沒臉去見你娘...」

嫡子也熬不住了,哭著答應。第二日,府中命婆子將小鄒氏捆綁著送出沈家,直接挪到家廟,嚴厲看管。

沈皇后知道后,特意將公主和嫡長子宣進宮一頓說教。回來后,長子和公主的關系慢慢得到緩和,幾個月后,公主就有了身孕。

其實,從嫡長子的行為,不難看出他的孝心。畢竟,生母過世得早,而父親又很快續弦,這些事對他們來說頗點受打擊。

因此,他們看到親如母親的小姨出現,難免多幾分信任和順從,加上小鄒氏能說會演,他們打內心覺得嫡母是個「黑心肝」,而庶母才是自家人,所以一股腦地聽信小鄒氏。

對長輩有孝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一昧孝順,凡事聽從,那就是愚孝。

一個人要是偏聽偏性,就容易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做出偏激的事情,最終誤入歧途。

若不想自己變成偏聽偏信的人,那就多思考多分析,想想哪些事情該聽,哪些事情聽聽就算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