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0年,鄭曉龍57歲,彼時這位國內赫赫有名的大導演,正因一部戲天天「愁容滿面」。
用妻子王小平的話來說:「我跟老鄭以前從不吵架,但因為這戲的劇本,我們不僅吵架還冷戰。甚至有一次老鄭還放話,要不干脆你別當我媳婦了!」
不僅家里人覺得鄭導「愁」,合作的演員更是覺得鄭導「慘」。
女一號說,「有一次鄭導拍著拍著,人就躺床上了,後來導演說自己心臟不行了,剛吃了一顆速效救心丸。」
男一號也說,「開機后,鄭導一邊拍一邊擔心,說我們這電視劇不行,沒有人看,這時候我就會跟他「打雞血」,鼓勵他一定要自信!」
那麼,一個拍過《金婚》,《渴望》,《北京人在紐約》這樣經典作品的導演,到底是被哪部戲給「折磨」成這樣了呢?
估計,現在這部作品的名字,說出來很多觀眾都不信。
因為這部劇,正是開播11年后,仍舊大火的《甄嬛傳》。
放眼現在國內的「古裝宮廷劇」,鮮少能與《甄嬛傳》相提并論!
有人說,這劇早已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連台詞都快背下來了;也有人說,追劇的時候還在上學,現在已經生娃了還在看;
不只觀眾們對這劇「情有獨鐘」,就連當初參與拍攝的演員們,提起《甄嬛傳》也是頗為自豪,不僅主演們因為這劇火得「一塌糊涂」,就連當初劇中的小配角們,現在也早已成了表演領域的當家花旦。
甚至就連當初買下這劇版權的某視訊平台,也被網友們調侃:不管娛樂圈怎麼風云變幻,《甄嬛傳》終究是保了它一世的榮華富貴。
看到開播11年后,依舊「高處不勝寒」的《甄嬛傳》,很多人或許都會疑惑:
為什麼當年鄭曉龍導演會犯愁呢?他難道不知道自己拍的作品,到底有多好看嗎?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甄嬛傳》的台前幕后,看看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到底是怎麼被創作出來的!
02
在爭吵與冷戰中誕生的劇本
話說,鄭曉龍導演之所以能下定決心拍攝《甄嬛傳》,要歸功于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太太王小平。
2010年,王小平看到原著《甄嬛傳》后,身為編劇的她非常喜歡,便推薦給鄭曉龍去看,問他能不能把這部作品,改編成一部電視劇。
幾天后,鄭曉龍導演看完原著,他說了兩字:不能!
在鄭曉龍導演看來,這部小說好看是好看,但實際拍攝卻不簡單。
第一,雖然小說講述的是「皇帝與后宮」,但作者寫的時候是完全「架空」的,沒有歷史依據,那怎麼拍才能讓觀眾接受這個設定呢?
第二,小說講述的宮廷,場景,包括出場的人物,復雜又豐富,實地拍攝的時候,估計難度會非常大。
第三,鄭曉龍導演雖然從前拍過很多經典作品,但他從未拍過古裝劇,一個擅長拍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人,在拍古裝劇上沒經驗啊!
雖然鄭曉龍導演糾結不已,但最后還是拗不過太太王小平的堅持。
用鄭曉龍導演的話來說,太太是編劇出身,本身人家的文學素養和水平,就比咱高,人家覺得行,那我就只能試試。
很快鄭曉龍就買下原著的版權,并且請作者流瀲紫和太太王小平親自出山,擔任《甄嬛傳》的編劇。
看到太太王小平親自操刀劇本,鄭曉龍剛開始很是放心,但萬萬沒想到,很快他就后悔了。
按照鄭曉龍以前的習慣,每逢他對劇本不滿意,基本上他怎麼想,編劇就會怎麼改,但太太王小平根本「不吃這一套」,那段時間,兩人因為劇本的緣故,經常吵架。
甚至有時候老兩口去逛公園,走著走著就聊上劇本了,雙方各執一詞,最后氣呼呼地又出來了。
在采訪里,鄭曉龍無奈地表示:我太太劇本寫到第二集,我就后悔找她當編劇了。我跟她說,我是導演,你是編劇得聽我的,結果她說,我是編劇,我得對你的作品負責。
就這樣,歷經夫妻倆的爭吵,冷戰,以及各種較量和妥協之后,《甄嬛傳》劇本的初稿終于完成了,但這只是開始,后面還要再進行各種修改和考量。
因為鄭曉龍跟太太說過,要麼就不拍,既然決定拍了,那就得拍好,要不然就是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觀眾。
為了讓觀眾更容易接受,鄭曉龍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了「清朝」,以雍正皇帝做歷史參考,以此來展開劇情。
為了讓選景更加真實,當王小平那邊打磨劇本的時候,鄭曉龍帶著主創團隊一遍一遍地逛故宮,他要搞清楚,到底宮殿是怎麼布局的,寢殿與傢俱到底是怎樣擺設的,各個階層的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
研究了幾個月后,鄭曉龍導演心里終于有了底。
后面交代工作,他連「皇帝上下朝與各宮的距離」,「太后,皇后,妃嬪,太監,宮女」住所的傢俱陳列,都要求細節到位,絕對不能出現差錯!
對此,很多人都敬佩鄭曉龍導演的態度,「明明是一部架空的小說,鄭導這是要拍出現實主義的感覺啊!」
03
不走「流量」那一套的選角過程
當鄭曉龍導演要拍攝《甄嬛傳》的消息放出后,不僅很多演員都「蜂擁而至」,更有很多投資方慕名而來,希望鄭導能給「自己人」安排角色。
但萬萬沒想到,鄭曉龍導演在選角正式開始之前,便已經定下「鐵令」,這次《甄嬛傳》選演員,「關系鐵」,「后台硬」,「漂亮養眼」,「帥氣瀟灑」等等,在這里通通不管用。
鄭曉龍和王小平要求,每個角色必須要考慮年齡是否匹配,演技能不能撐起角色,演員個性跟角色是不是能統一,這些才是選角的關鍵標準。
比如,當得知《甄嬛傳》的男主角,定為陳建斌時,很多網友都質疑不斷。
在大家看來,陳建斌演技雖好,但感覺「又老又不帥」,這樣一個男人,怎麼能得到那麼多妃子的芳心,讓女人圍著他「爭風吃醋」?
面對網友的質疑,導演鄭曉龍卻對陳建斌非常堅定,他說:我們拍戲選角,不能只看名氣和外表,要看這個人跟角色是不是匹配。
後來,當《甄嬛傳》播出后,很多人看到「大胖橘」的表現,紛紛感慨鄭曉龍導演的眼光。
因為估計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陳建斌飾演的「四郎」了,他把一個帝王的那種敏感多疑,以及身處后宮之中的那種無奈和煩躁,真的展現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當初在確定「果郡王」這個角色時,根據角色「瀟灑多情,風流倜儻」的設定,原本邀請名單有「鍾漢良,胡歌,和霍建華」等等。
但萬萬沒想到,這幾位在得知拍攝周期需要5個月,并且還要剃光頭之后,都因工作不便紛紛拒絕了,這才輪到了備選名單里的李東學。
雖然李東學這個演員,當時沒有太多名氣,但鄭曉龍依舊愿意給機會,他說,沒名氣不重要,合適最重要。
以至于,當把這個堪稱《甄嬛傳》男二號的角色,交給李東學時,他本人都不敢置信,直呼:鄭曉龍導演,真的很大膽。
而在女演員選定方面,劇組更是「不拘一格」。
女主演確定的孫儷,堪稱「甄嬛」最佳人選,皇后選定的蔡少芬,也是實力擔當,「華妃」一角,確定蔣欣,更是眼光毒辣,而斕曦的「沈眉莊」,陶昕然的「安陵容」,也是讓角色仿佛從書中走出來。
除了幾位主角之外,配角們也是一個比一個出彩。
比如,幾位丫鬟的各個人選,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藍盈瑩飾演的「浣碧」心機敏感,戰菁一飾演的「流朱」聰慧沖動,劉釔彤飾演的「頌芝」卑微諂媚,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演出了角色的精髓。
再比如,各個小主身邊的「太監」,選角的時候也是各有特色,每個人都令觀眾印象深刻。
影帝李天柱飾演的「蘇培盛」從容淡定;跟在甄嬛身邊的「小允子」一片忠心;皇后身邊的「江福海」睿智沉穩,華妃身邊的「周寧海」狠毒果斷;還有趨炎附勢的內務府總管「黃規權」,更是被網友調侃「把公公氣質」狠狠拿捏了。
飾演「黃規權」的演員杜相,曾直言其實自己生活中,是實打實的「硬漢」,但為了演好「公公」這個角色,他每天都要翹著蘭花指,以至于殺青一個月了,還被朋友調侃,「怎麼公公那個勁兒還沒過去呢」。
據統計,出演《甄嬛傳》的演員將近幾百人,但哪怕只是一個宮女,一個侍衛,都需要層層挑選。
鄭曉龍導演甚至還嚴謹到,哪怕是一個小孩子,你也要讓觀眾看到她的成長變化。
就拿曹貴人的公主「溫宜」來說,從嬰兒到周歲,再到長大會走路,整個拍攝過程都找了不同階段的孩子,就是為了讓觀眾看到這種變化。
04
為打造真實完美的觀感,劇組找了「外掛」
一般古裝劇,給觀眾的感覺,大都是「空有其名」。
通俗點來說,就是一群人穿著「古代樣子的衣服」,演著「現代人的生活」,不管是台詞,走路姿勢,還是行事作風,都沒有一點「代入感」。
為了扭轉古裝劇的這種局面,鄭曉龍導演和團隊,也是煞費苦心。
在拍攝之初,鄭曉龍導演找來歷史學者當顧問,專門給團隊普及清朝宮廷的相關文化,以便于他們布置場景,制造道具,規范台詞。
比如劇中:華妃賞夏冬春的「一丈紅」,這個「一丈紅」懲罰在古書中確有記載;再比如:開頭雍正登基,一個太監在地上甩了3聲鞭子,這就是歷史上皇帝登基時的禮儀,「靜鞭三聲」。
開機后,飾演「溫太醫」的張曉龍,不僅要在劇中演戲,還要肩負起全劇組的「禮儀老師」,上到嬪妃之間的「三拜九叩手」,下到「宮女太監遇到小主時的后退步伐」,都有嚴格的要求。
正是因為全劇組的演員,都接受過有關自己角色的「禮儀培訓」,觀眾們才能看到在《甄嬛傳》,從嬪妃到宮女,從公公到侍衛,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禮儀規范。
劇組除了要求演員們,在表演時「禮儀舉止」,要符合劇情的設定之外。在劇中嬪妃們還有很多「才藝展示」。
有人會彈琴,有人會書法,有人會跳舞,有人要唱昆曲,還有人要騎馬等等,這些也都是有專業老師來指導。
比如飾演「寧嬪」的熱依扎,在試戲時就被問到,現實中會不會騎馬?因為導演要求這段戲在開拍時,必須真人出鏡。
而當時為了得到表演機會,熱依扎說自己「馬術高超」,以至于她後來為了「圓謊」,真的呆在馬場學了幾個月。
05
真金白銀「堆出來」的道具組
《甄嬛傳》為何能在11年后依舊「大紅大紫」?除了劇情和演員之外,莫過于劇中的「服道化」場景,真的太精致了。
而要滿足劇中各種場景的要求,鄭曉龍和團隊們也是真的「拼了」。
這個「拼」,不僅是「拼心思」,也是真舍得「花銀子」。
拍宮廷劇,第一個要滿足觀眾的,莫過于讓觀眾有代入感,不能隨隨便便穿個「古裝」的衣服,就硬要說這是哪朝哪代吧。
為了滿足這個要求,團隊的服裝指導,請來的是指導過《三國演義》,《趙氏孤兒》的陳同勛。
陳同勛團隊,根據每個角色的不同階段,一共制作了800多套服裝,每件服裝制作時,都要先畫設計圖,拿來衣料樣品,色卡以及針線,讓導演過目。
服裝有了,還要做造型,為此劇組請來的是著名造型師陳敏。
說起陳敏,此人不僅擔任過《水滸傳》和《新西游記》的造型師,更是2008年奧運會的化妝指導。
為了讓觀眾看到,「三宮六院」的美人爭奇斗艷,陳敏團隊的十幾個人,每天在房間里「敲護甲,穿珠子,做旗頭,從耳釘到手鐲,從項鏈到簪子,」可以說每件首飾都包含滿滿的誠意。
服裝和造型都有了,鄭曉龍導演覺得還不行,總覺得這些不夠最大誠意。
于是,他還讓人去博物館專門借了一個「老點翠旗頭」,戴在了「寵冠六宮」的華妃頭上,據說這個古董價值8000萬,僅是租金就是100萬,每次蔣欣做這個造型時,不僅她本人小心翼翼,就連其他人也是「心驚膽戰」。
為了還原清朝的宮廷盛景,道具組還按照要求,花了幾十萬,專門在景德鎮定做了一批「清庭瓷器」,700萬買了一些古典傢俱。
除了這兩件大頭之外,道具組還制作了擺在皇宮各處的銅器,鐵器,甚至就連鏡頭一掃而過的瓶瓶罐罐,也都是專門定做的。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觀眾們在看《甄嬛傳》的時候,才會有更加真實的代入感。
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鄭曉龍導演的《甄嬛傳》自2011年開播之后,此劇便口碑爆棚。
各個電視台重播了一遍又一遍,觀眾們也跟著看了一遍又一遍,哪怕如今11年過去了,依舊有無數的網友,吃飯時在看,睡覺時在聽,就像有人說的,「此劇就是我的電子榨菜和催眠曲」。#《甄嬛傳》播出11周年#
鄭曉龍導演曾說,我要麼不拍古裝劇,要麼就拍出一部國內古裝劇的標桿。
看到如今11年過去,地位仍舊「無人可敵」的《甄嬛傳》,不由得想說,鄭曉龍導演做到了!
相信不管多少年過去,這部《甄嬛傳》,依舊會是無數人心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