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盛纮一妻四妾,香姨娘是最沒有存在感的。
記得明蘭懷孕時,崔媽媽勸明蘭給顧廷燁安排妾室服侍,明蘭曾這樣回憶香姨娘:「香姨娘以前就是太太的貼身丫頭,自小陪大,我聽說主仆倆以前好得跟姐妹似的。可是後來呢,香姨娘開臉后,太太就開始忌著她,兩人也生分了。過了多年,香姨娘生下了六弟弟后,那點子情分早沒了。」
沒有哪個女人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丈夫,特別是有了孩子后,考慮的事情會更多。妾室要是生個庶女還好說,一副嫁妝的事兒,要是生個庶子,后面的事情可不好說。梁府就是庶長子能干,處處壓制嫡子,甚至還想襲爵,一度折騰的梁家雞飛狗跳。其實,做母親的,哪個不想自己兒子有個好前程?小秦氏拖垮顧廷煜,捧殺顧廷燁,不也是想讓自己兒子顧廷煒承襲侯府嗎?
這個道理,香姨娘懂。
香姨娘在大娘子面前特別能忍,不管吃穿用度方面大娘子怎麼虧待他們娘倆,她從來不抱怨半句。在人前提起大娘子,只說大娘子的好。就連長棟,也從不拿自己當主子,甚至,香姨娘從不帶他在大娘子面前出現,免得討人嫌,大娘子這才容下了他們母子。
盛家寵妾滅妻,香姨娘看得明明白白。
林小娘被盛纮寵得無法無天,在家里橫著走,誰要是敢跟她分盛纮的寵,她一定會想盡辦法報復。
衛小娘貌美溫柔,盛纮有幾分喜歡,林小娘直接讓她一尸兩命。而盛纮明知是林小娘所為,卻揣著明白裝糊涂,并未替衛小娘主持公道。
香姨娘很清楚,如果他們娘倆被林小娘盯上,遭遇不測,盛纮肯定不會為他們說話,所以,她將自己和兒子藏得嚴嚴實實,能不出現就不出現,不讓有心人惦記,更不用說去接近盛纮爭寵了。
即使大娘子回老家反省,林小娘被罰去了莊子,香姨娘仍然規規矩矩地站在盛纮屋前打簾子、端茶遞水。
香姨娘,確實做到了妾室的典范,她小心翼翼,謹慎本分,從不起半分歪心思,在盛家,管事婆子都比她體面些,甚至有些下人都敢踩高拜低欺負她。
香姨娘活的很清醒,她知道,兒子長棟是她唯一的倚靠。
在香姨娘樸實的教育下,長棟雖然才華一般、為人處世也普通,但是他勤奮善良、知恩圖報、樂于助人。
長棟還是四五歲的小不點時,就知道刻苦努力學習了,為了識字,大清早就起床向明蘭請教。
長棟也是一個感恩的人,當明蘭被梁夫人莫名其妙示好時,是他詳細打聽了梁府內宅情況,讓明蘭恍然大悟,逃過一劫。
在墨蘭打罵明蘭時,也是長棟站出來為明蘭作證,在林小娘企圖誣陷明蘭時,他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前程起誓,為明蘭討回了公道。
善良的長棟還因做好事得到了一門好姻緣,連眼光毒辣的盛纮都說是門不錯的親事,雙方皆大歡喜。
而林小娘的女兒墨蘭卻為了高攀,不惜損害自己的清白,逼著盛家一家人去給她提親,丟盡了盛家的臉面。
同為盛纮妾室,格局立見高下。
02
盛家妻妾相爭,常年家宅不寧,香姨娘吃夠了這里面的苦,在兒媳繡巧進門前,就將長棟屋里的通房打發了,而且從不插手兒子屋里事。
婚后快兩年,繡巧沒有身孕,打算給長棟安排個妾室,內宅女人的不易,香姨娘這些年經歷的太多了,她不想讓繡巧再受委屈,直接訓回去:「傻孩子,成親三四年才開懷的婦人多了去了,你們才多大,再說了,家里兒孫那麼多,不差你們傳宗接代,你著什麼急呀!」
放寬心的繡巧該吃吃,該睡睡,反而不知不覺懷孕了。
繡巧母親含著淚夸:這才叫書香門第,有規有矩,有情有義。
繡巧也是個暖心的小棉襖,變著法子對香姨娘好,經常給她做各種衣物。
香姨娘如履薄冰,操勞了大半輩子,身體拖垮了,一次偶感風寒,竟久治不愈。
繡巧心疼香姨娘,經常跟香姨娘咬耳朵。
「姨娘定要保重身子,長命百歲,將來咱們分家出去,還指著姨娘教我怎麼過日子、教孩子呢。」
「……姨娘,相公生辰快到了,他愛吃什麼,咱們一道做給他吃,好不好?」
有了這些美好的念想,香姨娘身體慢慢好起來了。
繡巧是真心盼著早點分家,這樣就可以早點將香姨娘接出去享享清福。
而與之相反的是,柳氏則盼望著晚點分家,最好能先熬死了林小娘。
香姨娘很明事理,也知道自己的身份,長棟媳婦繡巧進門后,她從頭至尾稱呼繡巧「四奶奶」,恭恭敬敬,私底下,也是各種疼愛繡巧,幫繡巧掃除婚姻中的障礙。
而林小娘則經常給兒媳柳氏找麻煩,動不動要死要活,還放狠話,說等將來盛家分家了,她出去要收拾柳氏,這樣惡毒的婆婆,誰稀罕?
連盛老太太都親筆寫信,放言:只要她活著,就別想接回林小娘。
香姨娘沒有林小娘的手段,更沒有衛小娘的美貌,但是她知道安守本分,這或許是她的福氣。畢竟,再高明的手段,一旦觸碰到了盛家的核心利益,盛纮是可以分分鐘翻臉的;而空有美貌,沒有智慧加持,則會是災難。
香姨娘這一生,活的比較通透,她知道自己無才無貌無背景,她更知道男人的寵愛也就那麼回事兒,她能做的就是韜光養晦,珍惜所擁有的,好好培養兒子,兒子才是她后半輩子的依靠。你看,晚年,大娘子犯錯被逼著回老家反省十年;林小娘被罰莊子,在憤懣不平中度過;而唯有香姨娘,兒子孝順、媳婦體貼,幸福地安度晚年。
這世上,有的人會爭,有的人會搶,將日子過得轟轟烈烈,但也有人,他們會珍惜當下,守住初心,懂得惜福,將平平淡淡的日子過得歲月靜好,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