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里,海氏是長柏的媳婦,不是主角,出場并不多。
可是每一次出場,寥寥數語,卻讓人心服口服,如沐春風,暗暗贊嘆,心想不愧是一門五翰林,世代簪纓家培養出來的女兒。
之前我曾寫過一個人最好的嫁妝,并不只是十里紅妝。
明蘭也曾說過,大姐姐華蘭在袁家百般受刁難,難道是帶的嫁妝品不夠多嗎?
顧廷燁的母親白氏,更是帶著萬貫家產,十里紅妝,嫁到顧家,拯救了整個顧家,不照樣被顧家怠慢欺負?最后含恨而終。
可見對子女最好的富養不僅僅是在物質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
一個人情緒穩定,遇事冷靜,不卑不亢才是這一生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海家的長輩就很好的貫徹了這一點。為了讓海家后世子孫們不沉溺于女色,不流連于花天酒地,海家家訓是不允許納妾的。
這也是海家能成為世代簪纓的重要原因。
海家不僅對兒子是這樣要求的,甚至對女婿也是這樣要求的,想要娶海家的女兒,那也要保證以后也不納妾。
所以海家的兒子不愁娶,海家的女兒相對來說比較難嫁了,但對海家來說毫不在乎,根本不算什麼事兒。
至少這條家規也讓許多酒囊飯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貴族子弟望而卻步。
這樣,盛家溫文爾雅,才華橫溢,不茍言笑,不近女色的盛長柏才能脫穎而出,娶到了海家這麼優秀的女兒。
古代都是多年媳婦熬成婆,即使女方嫁人之前家世再好,門第再高,嫁人之后在婆家的地位也是一低再低,甚至還沒有婆家小姑子的地位高。吃飯都得先伺候婆婆,估計都吃不了一口熱乎飯吧。
這些海氏都不在乎,不會恃寵而驕,矯揉造作,撒嬌示弱來讓長柏心疼,從而免了侍奉婆母。而是謙虛恭順,大方得體的侍奉婆婆王大娘子。
海氏在婆婆王大娘子面前,謙虛恭順,言聽計從,孝順乖巧,給足了王大娘子面子。
但這并不代表海氏就是一枚軟柿子,任由婆婆拿捏。盛家真的出了事情,海氏也是沉著冷靜,雷厲風行,直擊要害。
海氏嫁到盛家以后,盛家經歷了兩次關乎門第興盛,家族榮辱的大事。
每次海氏都沒有袖手旁觀,充耳不聞。而是該出手時便出手,就連惹惱婆婆,被其責罵也在所不惜。
第一件就是墨蘭的私定終身事件。
這件事一個處理不好,墨蘭身敗名裂無所謂,關鍵是還會連累盛家其他姑娘。如蘭明蘭估計沒人敢娶,就連已出嫁的華蘭在婆家也不會好過。
盛纮和王若弗心急如焚,都想著怎麼掩蓋。王大娘子去梁家提親,一直喜歡明蘭的吳大娘子提出了讓明蘭當妻,墨蘭當妾,兩個女兒一起嫁過去。
王若弗覺得反正不影響自己兩個親女兒就行,盛纮覺得只要能維護家族名聲就好。于是兩個人一拍即合,默契的一起去向盛老太太報告解決辦法。
盛纮夫妻倆惹得盛老太太一通臭罵。
這個時候,海氏竟然旗幟鮮明地站出來,擲地有聲的說,家族絕對不能姑息養奸縱容墨蘭,就算如蘭和明蘭兩個妹妹不嫁,盛家也是養得起的。
當然這肯定也是海氏和長柏一起商量的意思,但海氏敢當面說出來,也真是勇士。
果然惹得王若弗的一通臭罵,吐沫星子都快吐到海氏的臉上了,疾言厲色地說這個家還輪不到她說話。
海氏不怕,她也是一個要維護公道的女俠。憑什麼墨蘭闖的禍要明蘭去填坑?她看不慣。
後來墨蘭被關在祠堂罰跪的時候,還大言不慚的拿華蘭出來比較,說都是盛家的女兒,憑什麼大姐姐華蘭就能嫁伯爵府,我卻不能?
華蘭氣急敗壞,只想打墨蘭一頓出氣,海氏卻拉著墨蘭不讓動手。
海氏氣定神閑地神補刀,看著墨蘭說道:
「此事何關嫡庶,六妹妹身世還不如你,但梁家非要她,可死都不要你,為什麼,你想過嗎?」
海氏雖然沒有動手,卻字字誅心,每一句話都比火辣辣的巴掌打在墨蘭的臉上還來的痛快。
墨蘭表情復雜,無地自容,啞口無言。不愿面對的事實被海氏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來,確實比打臉還疼。
第二件事就是祖母中毒事件。
一開始盛纮是裝得畢恭畢敬的在盛老太太床前伺候,在太醫面前關切詢問。可是太醫一走,盛纮就自動消失了。
海氏惹不住問了明蘭一句:父親大人就不來了?
明蘭也心照不宣的回了海氏一句:母親大人也不來了。
果然是高手對話,沒有一句廢話。明蘭後來和嫂嫂海氏走得越來越近,想必心里也是對海氏很佩服的。
海氏沒想到,一向以清流自稱的盛纮,在盛老太太昏迷不醒,還不知道什麼原因的情況下,竟然可以如此心安理得,云淡風輕的拍拍屁股走人。
海氏作為孫媳婦,都知道祖母盛老太太的好,在盛老太太中毒的時候,在床前端茶倒水的盡孝。
沒有想到,盛纮竟然是如此的虛情假意,忘恩負義。
雖然海氏知道作為兒媳不能妄議長輩,可是看到盛纮的所作所為,在祖母屋里,在明蘭面前,忍不住補刀一句,總是可以的吧。
海氏不找事不惹事,但看不慣的事情,也不會默不作聲,姑息養奸。這也是她和明蘭惺惺相惜,名為姑嫂,實為閨蜜的重要原因吧。
不過海氏的神補刀不是落井下石,見風使舵,而是路見不平,仗義執言。
海氏三觀超正,明辨是非,遇事沉穩,處事冷靜,她和長柏在一起,真是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盛家以后在他們夫妻倆的帶領下,肯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