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太后至死不懂,一份夜宵為何會觸發皇上最殘忍的報復?

小九 2023/04/27 檢舉 我要評論

《甄嬛傳》第一集:皇上新登基,忙于朝政,太后深夜「探班」,為皇上送夜宵。

太后的夜宵可不是白送的,借由這一碗粥、一碟小菜,她想要達成至少三個目的:保護隆科多、催生、輔助皇后。

太后至死不知的是,這三個目的,雖然從短期、表面上來看,都達成了,暗地里卻戳中了皇上的逆鱗,觸發了他若干年后最殘忍的報復!

01、如鯁在喉

太后剛見到皇上就說:「天熱,我讓御膳房煮了綠豆百合粥,哀家吃著不錯,知道你還沒睡,給你送一碗過來。」

聽到這里,皇上是有些感動的。

所以,他大口吃著粥和醬菜,很享受的樣子。

皇上一口醬菜嚼在口中,正準備吃兩口粥順下去,「幺蛾子」來了!

竹息姑姑在一旁說:「皇上,這是隆科多大人打揚州給太后新弄來的醬菜……」

皇上聽聞之后,夾菜的動作沒停,但也沒接話,面露不悅。

太后把隆科多送自己的醬菜轉送給皇上吃,初衷是好的,也證明太后的嗅覺很靈敏。

她知道:皇上登基之后,已經用不上隆科多,很有可能會除了他。

這才想借由這頓夜宵傳達一種理念:看,隆科多對咱們母子多好!

你可是吃了人家的醬菜了,也接受了人家的助力了,不能翻臉無情啊!

太后所不知道的是,皇上早在童年時代,就撞到過太后和隆科多私會的場景。

在母親和父權兩者之間,皇上果斷選擇父權;在皇家威名和恩情之間,皇上必定顧及名聲;在后宮妃嬪的忠貞和助他登上皇位的強大輔助之間,皇上兩個都想要!

太后的一碗粥、一碟醬菜,間接提醒了隆科多與太后見不得光的感情,提醒了隆科多以「恩人」身份給皇上帶來的道德壓力,提醒了皇上哪怕處于權力最高峰,后宮妃嬪也有背叛他的可能,還提醒了太后和皇上之間的「塑料母子情」!

皇上怎能不覺得恥辱?

怎能不覺得那醬菜如鯁在喉?

當他吃完這頓夜宵后,是這樣懟太后的:

「皇額娘要是覺得天熱,兒子可以讓他們拿些冰放在皇額娘宮中。」言外之意:就不勞煩隆科多從外地弄醬菜解暑了!

如果太后以為,這件事到此就結束了,那她就錯了!

往后的日子里,太后雖然謹言慎行,不再和隆科多見面,也沒再提過隆科多送了什麼東西,但皇上處理完年羹堯之后,卻堅決要置于隆科多于死地!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太后「有意護著隆科多」這件事不斷地刺激著皇上。

而本次太后借由綠豆百合粥說醬菜,就是她「護著隆科多」的有力證明!

02、工具人

「夜宵環節」結束之后,太后和皇上進入「聊天環節」。

太后先是問皇上是否關心三阿哥功課,之后,話鋒一轉,埋怨皇上膝下寂寞,只有三個皇子。

繼而,太后又引出了「選秀」話題——「皇家最要緊的是要開枝散葉、綿延子嗣,為此才要三年一選秀。」

我們來比較下太后對果郡王催婚,常說的是:「你身邊也缺個照顧你的人。」

相較來說,催皇上納妃子,目的不在照顧皇上的身體和情感,而是「開枝散葉」,有將皇上看做「工具人」之嫌。

或許,「以皇嗣為重」是身為皇上的責任,也是「欲戴王冠」需要承受的沉重。

但皇上首先是太后的兒子,她還是希望太后能夠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理解他身居高位的繁忙與孤獨。

可惜,皇上想要的太后始終沒給。

這里,我需要申明一下:在前幾次看《甄嬛傳》的時候,我誤以為,太后對皇上關愛不夠,是因為她偏心十四阿哥,不愛皇上。

最近一次仔細重溫本劇之后,我有了不同的理解:

太后實際上也是愛皇上的。

只不過,在她的心中,兩個兒子因為個性不同而各有分工。

皇上理性、果斷、有魄力,天生就適合當帝王。

帝王最需要的是前朝后宮的支持,而不是尋常母子之間情感上的黏黏糊糊。

十四阿哥在劇中沒出現過,但我們可以推斷,相較于皇上來說,他大概更感性、柔和、嘴甜,所以,太后愿意給他母愛而不是身為國君的權重。

可惜,皇上心中始終有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直到太后彌留之際,他還是無法原諒她的「偏心」。

太后想要看十四阿哥一眼,被拒絕。

太后剛咽氣,皇上就抱怨:「……像這樣的童謠,您從來沒有唱給我聽!」

不理解、不滿足、不原諒,是皇上針對太后將自己當成「工具人」的最殘忍的報復!

03、撒氣

太后借由「夜宵」想要達成的最后一個目的,就是為皇后助力。

因為家族責任,太后和皇后宜修是利益共同體,所以,太后盡管心里不喜歡宜修,卻也要保障她皇后的地位。

一句「還有皇后,再怎麼說也是中宮啊」,提醒著皇上不要對皇后太過冷落。

盡管皇帝口中答應著「兒子知道」,并且後來也真的去景仁宮看望皇后了,但心中卻是不情不愿。

為什麼皇上到了景仁宮會貪戀鴨湯?

皇后廚藝好,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對皇上來說,與其看皇后那張日益老去的臉,和她講那些毫無趣味的場面話,還不如專注地吃飯。

後來甄嬛入宮,皇上常到碎玉軒、永壽宮吃飯和就寢,卻從來沒有一次會貪吃到連喝三碗湯還要繼續喝。

因為他和甄嬛之間還有比吃飯更有趣味的事兒,比如下棋、聽琴、說話、化姣梨妝……

而皇后阻止皇上繼續喝鴨湯,也是分內的事兒,與皇后情商高低無關。

以皇上的自律、勤政,應該能聽出皇后勸他「事不過三」是好話。

皇帝不滿的有兩點。

第一、皇后用「鴨湯」來比后宮妃嬪,規勸皇上勿要專寵。

第二、太后過于干涉他對皇后的態度。

因此,皇上最后的「拂袖而去」與其說是因為鴨湯,不如說是用以發泄心中的怨氣;是針對皇后的,卻也與太后相關!

若是尋常百姓家,兒子深夜讀書,母親送來一碗米粥、一碟小菜,母子二人秉燭夜談,這該是多麼溫馨的「母慈子孝」的場面!

可是在帝王家,母親不像母親,給兒子送一碗粥,后面還要跟著一大堆要求。

兒子也不像兒子,表面上孝順,心里卻在盤算著怎樣報復母親。

這樣的后宮,哪還有什麼真情?

即便機敏如甄嬛、端莊如眉莊、柔弱如陵容,一旦進了后宮的大染缸,人性中美好的部分也會像花兒一樣迅速凋零……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