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明蘭擁有豪華「鳳冠」,只是因為她的女主光環嗎?
不是的哦!明蘭雖是庶女出身,戴如此珍貴的鳳冠,卻也是合乎禮制的!
因為她有一樣,旁人沒有的物件!
顧廷燁求皇后辦馬球會,有兩個原因。
一是為搞定明蘭,二是為討到皇后的恩賞。
皇后知道顧廷燁不日成婚,念著他救駕的恩情,
便將一支加冕封后的「玉釵」送給了顧二,讓他做聘禮。
這支釵還當場把小秦氏嚇了一跳。顧廷燁自己也說了,
他要送給未過門的妻子,以表珍重!所以明蘭出嫁的冠子,
必須要珠光寶氣、要華貴,如此才能和這支有分量的釵相配。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支釵的加持,明蘭才不用在出閣前,跪拜父母,
只是在顧二敬完茶后半蹲示意。顧廷燁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他要給明蘭,最盛大的婚禮,頭面首飾自然是重中之重。
劇中除了明蘭,張家同樣也收到了皇后的「禮」。
而且這禮的作用,還遠超明蘭啊!
明蘭的澄園宴席上,沈從興帶著「寵妾」來赴宴,
盡管小鄒氏有誥命傍身,但妾室來正宴,也是打了正妻張大娘子的臉面。
桂芬和小鄒氏在席面上爭執了起來。
為此,皇后特地把明蘭叫到宮里,向她道歉,也想讓明蘭能去勸勸張氏。
明蘭勸張氏自然是可以,可問題是,皇后顧此失彼,
不知道「敲打」小鄒氏。這也助長了小鄒氏氣焰,讓她更加囂張。
張氏在明蘭的勸導和撮合下,和沈從興的夫妻關系近了許多。
眼瞅著可以安生過日子,小鄒氏卻起了「謀害主母」的心思。
女兒的性命是底線,張家鐵了心要和離。皇后聽了明蘭的建議,
低聲向張家道歉,送上了鳳冠上的「寶珠」做賠罪。
皇后,是國母,他的賠罪禮本就珍貴,更何況還是封后時,
鳳冠上的珠子,好大一顆啊!
還是全天下獨一無二的,這份禮留著,以后還能換個人情啥的。
除了有皇后的珠子外,為著欠下張家的這份情,皇后甚至脫簪散發,
一身素衣向官家下跪請罪。沈張兩家聯姻是國事,
新帝也必須表態,和皇后一道,給太后請罪。
皇后這麼一連跪了兩次,朝臣們也不敢再多言。
而張家收了大禮,再加上宮里也處置了小鄒氏,也就順勢下了台階。
要不說還是皇后面兒大呢!這「腦袋瓜」上的東西,作用還真不少!
為啥明蘭一出門,必須戴「帷帽」呢?這難道是為了「趕時髦」?
劇中明蘭一共帶過三次「帷帽」,分別是回宥陽探親中途,
和齊衡見面;淑蘭和離,去青樓要籍契;以及婚后,巡查外莊。
帷帽最開始叫冪籬,一般是用黑色的紗制成,
四周有一道寬寬的檐,檐下垂著絲網或是薄薄的一層絹,
一直延伸到脖子,用來達到遮面的效果。
隋唐時期,四周下垂的絲絹越來越短,被大家稱為「淺露」。
小時候看電視劇,女主角的首次驚艷出場,往往都伴隨著被風輕輕吹起的薄紗,同時女主的傾城之貌,也讓男主一見鐘情。
不知道你們兒時,有沒有幻想過,自己也是頭戴帷帽的天仙呢?
明蘭第一次戴帷帽出現,是見齊衡的時候。
那時明蘭正和祖母在回宥陽的路上,因為平寧郡主的一串「南珠」,
讓明蘭成了齊衡的妹妹,斷了兩人之間的可能。
但齊衡并不死心,一路追著盛家的隊伍,非要見明蘭一面。
祖母認為明蘭應該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就讓小桃和房媽媽跟著明蘭,一道去見了齊衡。齊衡是外男,
還是和明蘭有「緋聞」的未婚男子。
雖然不是單獨見面,但明蘭還是戴上了帷帽。
同樣的作用,在宥陽,明蘭和品蘭一道去青樓附近的酒樓時,也用到了。
盛家在宥陽是大戶,明蘭和品蘭都不能招搖,況且見的還是青樓老闆這樣的人。齊衡好歹還有個「兄妹」的名聲,而這里的帷帽卻是一點都不能掀起來。
當然也有不能走路風聲的作用。淑蘭和離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花娘的「籍契」,是現在唯一「和平解決」的籌碼,
為保險起見,越少人見到盛家人越好。
帷帽的第三次出現,是在明蘭婚后,巡查莊子的時候。
此時的明蘭,已經是盛大娘子了,見這些地方的管事,
肯定不能一直帶著帷帽,但路上還是要特別注意的。
鄉下土地貧瘠,所以風沙大,明蘭的帷帽也起到了「防風擋沙」的作用。
原著里,明蘭的帷帽還出現在婚后,和顧廷燁去溫泉莊子「度假」的時候。
明蘭見到了溫泉莊的美景,也不再「拘束」自己,
直接戴上帷帽,到莊子的后山摘果子了。
相傳,昭君出塞時,王昭君就帶著帷帽,所以帷帽又被稱為「昭君帽」。
不過,這種說法後來被判定是假的,但人們還是習慣叫它「昭君帽」。
不管叫啥,總之,帷帽一直都是古代潮流的時尚單品。